高原箭声里,香港青年的文化寻根之旅
当青藏高原的风掠过黄河峡谷,60 米外的三角靶在阳光下泛着微光。来自香港的青年阿杰深吸一口气,将藏式牛角弓拉成满月,箭尾的五彩羽毛随动作轻颤 —— 这簇承载着红色活力、黑色力量、黄色富裕、蓝色关怀与绿色和平的神箭,即将在他手中完成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。2025 年夏天,“港澳青年看祖国 —— 百名香港青少年大美青海行” 研学团走进尖扎县,在这支被誉为 “尖扎灵魂” 的五彩神箭指引下,开启了一场触摸文化根脉的高原之旅。
神箭的千年密码
尖扎县街头,“五彩神箭” 的标识随处可见,从商铺招牌到宾馆壁画,这支木箭早已超越器物本身,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图腾。“尖扎的箭,卓仓的弓” 这句俗语背后,藏着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。非遗传承人久美多杰的制箭工坊里,香港青年们见证了松木箭杆从调直、刮皮到安装鹰羽的全过程。“箭头要淬火七次才够坚硬,尾羽必须选山鹰右翼的第三根羽毛。” 老人粗糙的手指抚过箭身,讲述着公元 842 年勇士拉隆・贝吉多杰藏弓于此后,射箭如何从军事技艺演变为民俗活动。
在尖扎县文化图书馆,泛黄的《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》记载着 “达则” 射箭活动的完整仪轨。香港大学生们跟着藏族向导念诵古老祝词,观看祭祀仪式上撒向天空的青稞酒如何划出金色弧线。“原来‘五彩’不是指颜色,是宗教、体育、歌舞、饮食、服饰五种文化元素的融合。” 研学团成员小林在笔记本上画下三角靶的形制,这个高 80 厘米的靶具,靶心越靠近尖顶分数越高,恰如传统文化需要精准传承才能抵达核心。
弓弦上的文化共鸣
射箭比赛的呐喊声震彻山谷。当阿杰射出的箭稳稳命中靶心时,藏族同胞们举着弓围过来舞蹈,青稞酒洒在靶位上的瞬间,他忽然理解了为何尖扎人说 “箭离弦后就没有回头路”。这场持续数日的 “达则” 比赛里,香港青年们不仅学习搭弓姿势,更在与当地少年的较量中体会着 “以箭会友” 的深意。17 岁的藏族少年才让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解释:“我们射的不是靶,是祖先的勇气。”
xc体育,XCSport官方平台,xc-sports,xcsports,www.xc.com夜幕降临时,嘛呢康广场上燃起篝火,达顿宴在姑娘们清脆的歌声中开场。香港青年们学着用银碗敬酒,在 “喜哇仓” 与 “夏尼仓” 的对唱中,慢慢听懂了歌词里 “黄河的流水永不停,朋友的情谊永不绝” 的深意。当 72 岁的奥桑老人讲述牛角弓制作技艺如何从狩猎工具变成奥运展品时,曾沉迷电子游戏的阿豪若有所思:“这些弓比游戏机手柄更有温度。” 这位省级牛角弓制作传承人带来的展品中,一张融合了南方水牛角、高原牛筋和美国丝弦的复合弓,让青年们看到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命力。
跨越山海的根脉相连
在久美多杰的非遗工坊,香港青年们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木箭。当砂纸磨过松木杆的涩感传来,当鹰羽被细绳固定的瞬间,来自香港岛的女生阿琳突然说:“这就像我们在组装自己的文化记忆。” 她把刻有香港天际线图案的箭头安装在箭杆上,与才让交换了彼此制作的箭支 —— 这支融合了维多利亚港轮廓与高原鹰羽的神箭,成为当晚达顿宴上最特别的礼物。

研学团的最后一夜,大家躺在坎布拉星空下的帐篷里。藏族向导用手机播放着尖扎国际射箭邀请赛的视频,屏幕里不同肤色的选手用藏式弓箭竞技的画面,与帐篷外青年们用手电筒模拟箭靶星光的游戏重叠在一起。“以前在香港课本里看到的‘中华文化’是抽象的,现在摸到牛角弓的纹理,听到祝酒歌的旋律,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根脉。” 阿杰在研学日记里写道,他决定把带回的五彩箭羽插在书桌前,“它提醒我,无论在维港还是黄河边,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射手。”
当研学团离开时,尖扎县的孩子们追着车挥手。车窗里,那支融合了两地印记的五彩神箭在风中轻颤,如同一个隐喻 —— 传统文化的传承,从来不是单向的射箭,而是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。在这支穿越千年的神箭指引下,香港青年们射向靶心的,不仅是箭矢,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。
发表评论